1. 首页 > 生活

「伯嚭」伯嚭为什么要杀伍子胥

最佳答案今天我们来聊聊伯嚭,以下6个关于伯嚭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。本文目录伯嚭最后怎么死的?简述伯嚭的一生吴国宰相伯嚭,他做了哪些祸国殃民、遗臭万年的事情?伯嚭怎么读伯嚭怎么读?越王为什么杀

今天我们来聊聊伯嚭,以下6个关于伯嚭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。

本文目录

  • 伯嚭最后怎么死的?简述伯嚭的一生
  • 吴国宰相伯嚭,他做了哪些祸国殃民、遗臭万年的事情?
  • 伯嚭怎么读
  • 伯嚭怎么读?
  • 越王为什么杀伯嚭
  • 伯駓是谁个?(详细介绍)
  • 伯嚭最后怎么死的?简述伯嚭的一生

    伯嚭,(嚭-拼音:pǐ) 春秋晚期人,出身于楚国贵族,原为晋国公族,姬姓,吴王夫差时期太宰。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,后“三郤”权倾朝野。公孙伯纠之子伯宗公忠体国,不满本家势力太大,被三郤诬陷致死,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,任楚国大夫。伯州犁生郤宛,又为楚国大夫,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,伯嚭逃难仕于吴,得到吴王宠信,屡有升迁,直至宰辅。伯嚭为人,好大喜功,贪财好色,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,内残忠臣,外通敌国,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,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,丧失有利时机,逐渐走向衰败。而在现在的中国江浙一带,多有用“伯嚭”来形容某一类人(多为贬义)。 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,但是因为遭遇相似,同病相怜,就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。吴王阖闾高兴地接见了这位满怀深仇大恨的青年。在盛大的宫宴上,吴王若有所思地询问伯嚭:“寡人之国僻远,东滨于海侧。闻说你父亲遭费无极谗害,被楚相暴怒攻杀。而今你不以吾国僻远,投奔来此,将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呢?”伯嚭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:“我不过是楚之一介亡虏。先人无罪,横被暴诛。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,所以不远千里,归命大王。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的,万死不辞!”吴王听罢颇为伤叹。 公元前494年,吴国和越国交战,越国眼看要灭亡了,越王勾践派文种贿赂伯嚭,送了大量金钱美女。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之后,就极力怂恿吴王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议和请求,使越国有了喘息的机会。越王到了吴国之后,伍子胥劝吴王杀掉勾践,以绝后患,伯嚭极力袒护勾践,使吴王打消了杀掉越王的念头。 羽翼渐丰的伯嚭望恩负义,开始残害伍子胥。尤其是吴王得了美女西施后,大动土木,修建了姑苏台,日夜与西施等美人享乐。www.uuqgs.com伍子胥看出了越国的意图,苦苦相劝,令吴王十分反感。公元前484年,吴王想出兵攻打齐国,伍子胥不同意,并陈述了利害,吴王非但不听,却萌生了要杀掉伍子胥的念头。伯嚭落井下石,使出借刀杀人之计,想除掉伍子胥,但没有得逞。伯嚭并不甘心,又编造谎言,陷害伍子胥,最终使伍子胥自杀而死。 吴越间一场决战之后,勾践以胜利者姿态进入姑苏城,坐在吴王的宫殿里接受百官称贺,伯嚭也站在其中,自恃旧日有周旋越王之恩,面有德色。他万万想不到的是,那个曾经对他低声下气的越王翻脸不认人,说了这样一番话:你是吴国的太宰,我可不敢屈了你的才,你的君主在阳山(吴王夫差埋藏之地),你为啥不去相从于地下?再不要脸的人也有尊严,伯嚭的脸儿实在没处放了,惭愧无比地退出宫殿。当然,伯嚭没有自尽的勇气,咒骂勾践卸磨杀驴无情无义。勾践太了解伯嚭了,即刻派人杀死他,同时灭其全家。杀掉伯嚭,很让人解气,一个卖国以自肥的太宰死不足惜。可是,勾践得了人家不少照顾,复仇之后立即下令杀掉“恩人”,着实无情。范蠡看透了勾践的残忍与变态,激流勇退抽身而走,文种留恋权力,到底死于勾践之手。 对于伯嚭这位奸相,当时孔子的弟子子贡对他所作的评论是:“太宰否用事,顺君之过以安其私,是残国之治也。”纵观吴国由强盛转向荏弱亏虚、衰败破落的过程,伯嚭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极端丑恶的角色。伯嚭一人当然不能有那样大的力量,造成堂堂强吴的一朝覆亡。因为他的能够发挥作用,不仅依赖于外敌,也利用了吴王夫差的骄狂和轻信。然而仔细推究起来,这一幕吴亡悲剧,毕竟是被“宝器”、“美女”所打倒的伯嚭所导演的。

    吴国宰相伯嚭,他做了哪些祸国殃民、遗臭万年的事情?

    伯嚭(pi)春秋晚期人,出身于楚国一个贵族家庭,后因家难逃仕于吴,得到吴王宠信,屡有升迁,直至宰辅。伯嚭为人,好大喜功,贪财好色,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,内残忠臣,外通敌国,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,丧失有利时机,逐渐走向衰败。而越王勾践“卧薪尝胆”,休养生息,终于东山再起,一举灭吴,史称“三于越甲可吞吴”。在这场戏剧性的历史较量中伯嚭是一个举足轻重、至为关键却又极不光彩的人物。

    01、 受贿通越

    公元前496年,吴王阖闾因为攻楚时相邻的越国常来袭击骚扰,心中恼怒,便下令伐越。越王勾践迎击,双方战于槜李(zuili,今浙江嘉兴西南),勾践“使死士挑战,三行造吴师,呼,自刭”,吴军围观,军心涣散,越军乘势攻吴,大败吴军,吴王阖闾脚趾受伤,军队退却7里。

    不久,吴王阖闾病伤而死,太子夫差继立为王,任命伯嚭为太宰。太宰,掌管王家内外事务,因为与王室联系紧密,所以很有权势,易受宠信。夫差为报父仇,大力整饬军旅,积极备战。公元前494年,夫差见时机成熟,就调遣了全国的军队,以子胥为大将,伯嚭为副将,取太湖水道攻打越国,双方激战于夫椒(今江苏太湖中洞庭西山)。吴军耻丧先王,誓死图报,夫差更是亲立船头,秉粃击鼓,全军勇气倍增。恰好北风大起,波涛汹涌,吴军大舰顺流扬帆而下,俱用强弓劲弩,箭如飞蝗。越兵迎风,无法抵敌,大败而走。越王勾践率剩余力量退保于会稽山(今浙江绍兴)。

    在这危急关头,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谋:“吴国太宰伯嚭,贪财好色,忌功嫉能,与子胥同朝却志趣不合。吴王敬畏子胥而亲信伯嚭。若能私下以财色结其欢心,使其言于吴王,则和议事成。”勾践听从文种的计策,立刻派人在内宫挑选美女八名,连同白璧二十双,黄金千缢,让文种夜间到伯嚭营中求见。

    伯嚭起初听说文种求见,并没在意。可是当他的随从禀告他说文种是携重礼 而来时,立即下令召见。等文种进到营中,伯嚭又“保坐以对”,神色傲慢。文种跪着致词道:“寡君勾践,年幼无知,开罪吴王,如今愿作吴臣,又恐吴王不受,故遣文种来拜见太宰,望太宰能在吴王面前美言。”说着,将礼单呈上。伯嚭内心欢喜,外表却又假装正经道:“越国旦暮且破,越国所有的财富还怕不全归属吴国吗?你们仅仅用这点礼物,休想收买我。”文种明白他贪心不足,便以攻为守道“越兵虽败,但还存有几千精兵,仍可力战,即使战败,越国也会焚烧库藏,君臣投奔楚国,吴国又能得到什么呢?即使吴国得到越国的财富,大半也会收入王宫,太宰又能得到什么呢?”接着,文种又点明议和后对伯嚭的好处:“若和议事成, 越王井非委身于吴王,而是委身于太宰。那么越国所有贡献,都先经过太宰,再进入王宫,那太宰就可独揽越国的财富了。”

    一席话说得伯嚭心满意足,于是以宾主之礼待文种,第二天一早又引文种人见夫差。夫差初始大怒,认为先王之仇不可不报,后在伯嚭的一再鼓动下,终于答应吴越议和。伍子胥心忧越国不灭,迟早为吴之祸患,劝谏夫差道:“今不灭越,后必悔之。勾践贤君,种、蠡良臣,若返国,将为乱。”可是夫差不听,最终“用太宰豁计,与越平”。

    文种求和事成,回到越国。越王勾践随即入吴称臣,以作人质。勾践到了吴国,首先就派大夫范蠡求见吴太宰伯嚭,又以金帛女子进献。伯胚“欣然纳之”, 并一口应承保许勾践安然返还越国。此后伯嚭又私下以食物相馈赠,使勾践的生活不致困顿。同时,伯嚭处心积虑,想说服夫差早日放勾践回国。一日,伯嚭趁与夫差独在时,进言道:“臣闻`无德不复',大王仁慈,加恩于越,越定有厚报,不如早日放越王回国,愿大王早日决断。”夫差答应,伯嚭立即将此消息传与勾践。不料子胥听说夫差将赦放勾践,急忙入见,以诤言相谏,喻以桀、纣亡国的先例,夫差有所醒悟,复有杀勾践之意,不巧此时夫差身染寒疾,认为“禳灾宜作福事”,勾践因而暂免一死。

    三个月后,夫差之病还未痊愈,勾践从范蠡计,主动请求探视。伯嚭亲作引路人,将勾践带到夫差榻前。勾践忍辱含羞,“取夫差之粪跪而尝之”,并假意祈祷夫差病体早日康复。夫差大为感动,伯嚭乘机在一旁盛赞勾践的忠诚,并促成夫差许诺,放勾践回还越国。

    待夫差病好,设宴款待勾践。子胥见吴王忘仇待敌,心中忿然,拂衣而出。伯嚭见机,谗言于吴王道:“`同声相和,同气相求'大王行仁爱事,仁者宜留,不仁者宜去,子胥离席,是自觉惭愧吧。”夫差点头称是。宴后三日,夫差送勾践归国。伯嚭受越国的贿赂,以自己的贪佞为吴国的灭亡伏下了祸根。

    02、 祸国殃民

    勾践得回越国后,以文种治国政,以范蠡治军旅,他自己则“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”,又推行“舍其愆令,轻其征赋'',''裕其众庶”的政策,使得“其民殷众,以多甲兵"。勾践还优礼下士,招揽各地人才。这样,经过“十年生聚”,越国实力大增。

    而吴王夫差将勾践放回国后,并没注意到勾践在国内休养生息、励精图治,而只是看到勾践表面上恭敬如常,又加上太宰伯嚭“既数受越贿,其爱信越殊甚,日夜为言于吴王”,夫差也就失去了对越国的防备之心,而逐渐耽于享乐。

    一日,夫差问伯嚭何地可以广筑宫室,寻欢作乐。伯嚭投主所好,建议夫差重建姑苏台,聚集歌童舞女,以尽人间之欢。夫差欣然采纳,越国文种听说此事,立刻通过伯嚭进献良木给夫差,表面上是表示忠诚,实质上是想让吴国因修宫室而内耗民力。果然,夫差得到良木后,大兴土木,弄得吴国劳民伤财,民怨四起。文种又向勾践献计,将绝色女子西施通过伯嚭进献吴王,使他荒于国事。伯嚭当然乐于做双方的好人,以图中饱私囊。而吴王夫差也从此沉迷酒色,荒淫无度。

    不久,越国谷物歉收,文种又建议勾践向吴王借粮,一来济国内之急,二来抽空吴国的储粮。勾践便派文种用重金贿赂伯嚭,伯嚭就同文种一起拜见吴王夫差。文种保证借粮后第二年丰收之时及时奉还。夫差不顾子胥的阻拦,答应借粮。第二年,越国谷粮丰收,却用文种的计谋,选择了精粟,蒸熟了还给吴王。夫差见其谷种粗大,还以为越国真守信义,下令将粟种分发给国民种植,结果当然是颗粒无收。次年吴国大闹饥荒,夫差还以为是水土不同的缘故。

    吴国自从胜越之后,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,便一心想到中原去和齐晋一比高下。公元前485年,吴派大夫徐承率水师从海上攻齐,不能得利。次年吴又发 “九郡之兵”,与鲁军联合,大举攻齐。伍子胥规劝道:“勾践食不重味,吊死问疾,打算有所作为,此人不死,必为吴国祸害,现在吴国有越国,正如一个人有 心腹疾病一样,如果大王不先对付越国,而去打齐国的主意,不是错误吗?“吴王没有听从,仍进攻齐国,在艾陵(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)大败齐军,杀死齐军主帅国书,并慑服邹、鲁两国国君而回国。这样,吴王越来越不相信伍子胥的谋划了。

    又过了四年,吴王又要向北攻打齐国。越王勾践率领军队帮助吴王,又用重金奉献太宰豁。伯嚭于是更加尽心替越国讲话,吴王也总是信从伯嚭之言,将要攻齐时,子胥劝谏道:“越国是心腹之患,现在却听信它的虚伪诡诈的花言巧语去贪图齐国,攻破齐国好像得到一片石田,没有用得着的地方。并且《盘庚之诰》说:`有颠倒礼法,不遵上命的,就割除、灭绝它,使它不再遗传、繁衍,不要让它在这城邑里留种。'这就是商朝所以兴盛的原因。希望大王放弃齐国,而先考虑越国,如果不这样,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。”

    然而,此时吴王夫差已是对伯嚭言听计从,而对子胥早生厌恶之心,故并不听从。伯嚭便向夫差密奏道:“不如派伍子胥去齐国约战,在战术中侮辱齐国,借齐国的愤怒杀掉子胥。”夫差遂派子胥至齐国约战,子胥自料吴国必亡,便私带其子任封入齐,托付给齐国的鲍牧。齐简公洞晓吴王意图,敬子胥忠臣,便盛情款待了子胥,放他回国,也使吴国内部忠奸自攻,减弱实力。

    伯嚭“既与子胥有隙”,便乘机在吴王面前说子胥的坏话:“伍子胥强硬凶暴,缺少恩德,猜忌狠毒,他的怨恨恐怕会酿成大祸害呢。前次大王想要攻打齐国,伍子胥认为不行,但大王终于进攻齐国并取得重大胜利。伍子胥因为自己的计策没被采用而感到羞耻,竟反而产生埋怨情绪。现在大王又要再次进攻齐国,伍子 胥专擅执拗,强行劝谏,败坏毁谤大王的事业,只不过是希望吴国失败来证明自己的计策高明罢了。如今大王亲自出马,调动全国兵力攻打齐国,而伍子胥的劝谏未被采纳,他因此装病推辞不去。大王不能不有所戒备,这要兴起祸端是不难的。况且我派人暗中察看他,他出使齐国,竞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。他作为臣下,在国内不得志,在国外依靠诸侯,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,如今不被任用,常常郁闷埋怨,希望大王及早谋划这件事。

    吴王听后,觉得有理,“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”,令子胥自裁。伍子胥接剑仰天叹息说:“唉!说人坏话的小人伯嚭作乱,大王反而要诛杀我。我使你的父亲称霸,当你还没有被确定为王位继承人时,公子们争夺太子的位置,我拼死在先王面前力争,差一点没有成功。你被立为太子后,原想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,我却不敢奢望。然而现在你却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。”说罢,嘱咐门客 “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,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”,于是自刭而死。吴王听说子胥的遗言,大发雷霆,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制的袋子,让它在江里飘浮,吴国人怜悯子胥,替他在江边设立祠堂,命名为胥山(今江苏省吴县西南)。

    子胥被赐死后,伯嚭位进相国。从此昏君奸相更加骄肆,而吴国上空灭亡的阴影也就越来越浓了。

    03、国破身亡

    吴王杀了伍子胥后,就进攻齐国。齐国姓鲍的大臣杀死他们的国君悼公而立阳生,吴王想要讨伐齐国的叛乱分子,没有取得胜利就离开了。以后两年,吴王召集鲁国和卫国的国君在橐皋(今安徽省巢县西北拓皋镇)相会。为进一步称霸,吴王又发兵在祁(今江苏扬州附近)筑城,并开凿河道,使长江、淮水连结起来,辟出一条通向齐鲁的水道,准备与中原之国会盟。公元前482年,夫差与晋、鲁等国会于黄池(今河南封丘),在会上,吴与晋争作霸主,晋由于国内内乱未止,不敢与吴力争,吴夺得霸主地位。

    然而,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,称霸天下,竟率精锐而出,使太子和老弱留守,越王勾践见机不可失,乃率大军袭击吴国。勾践亲自督阵,范蠡、泄庸两翼呼啸而至,势如风雨。吴军老弱,根本没有战斗力,而越国是多年练就的精兵,弓弩剑戟,十分劲利,又积数年之耻,人人奋勇,以致大败吴师,杀死吴太子。此时吴王夫差正在黄池与诸侯争论,连日不休,忽然有使者来报:“越兵人吴,杀太子,焚姑苏台,吴军危急。”夫差大惊,伯嚭拔剑,砍杀使者,夫差惊问为何,伯嚭强作镇定,答道:“不知虚实,留下使者泄漏风声,于争霸不便。”夫差心惊胆战,记挂都城,却又不敢泄漏半丝惧色。等会盟结束,夫差立即班师回国相救。途中告急报告不断,吴军将士记念家人安危,心胆俱碎,加上远行疲惫,全无斗志,与越军交战,一触即溃。夫差忧急交加,喝斥伯嚭道:你保证越王不会反叛,故听从你的建议放还越王,如今之事,你必须给我去向越王请成和议。否则,杀子胥的剑当用来杀你。

    伯嚭强忍恐慌,硬着头皮来到越王军前求和,礼数全同以前越王臣服之时。勾践见当时还未到完全灭掉吴国的时机,又考虑到吴国业已元气大伤,一蹶不振,便许成合议。

    公元前478年,越王勾践探知吴王自越兵退后,仍旧荒迷酒色,不理朝政加上连年凶荒,民心积怨,于是再次发起大军伐吴。夫差见越国再次大兵压境,更加恐惧。此时伯嚭托称有病不出,夫差便另派使者作罪臣状去见越王,乞求和议。勾践心中不忍,准备答应和议,范蠡立刻反对道:“大王隐忍二十年,为什么就要功成时又要放弃呢?“于是越王勾践拒绝了吴使的求和,令越兵加紧攻城,不久就破城而人。夫差困于阳山,越王勾践准备将夫差贬到甬东(越东都,甬江东也),“予百家居之”,夫差自叹:“孤老矣,不能事君王。吾悔不用子胥之言,自令陷此。”于是自刎而死。

    越王勾践迫使夫差自杀后,进入姑苏城,上据吴王旧宫,百官称贺,伯嚭也在朝列中,自以为以前曾于勾践有周全照顾之功,因此面有得色,向勾践拜贺。勾践却因为他“不忠于君,而外受重贿,与已比周”,而令武士诛之。

    对于伯嚭这位奸相,当时孔子的弟子子贡对他所作的评论是:“太宰嚭用事,顺君之过以安其私,是残国之治也。”纵观吴国由强盛转向荏弱亏虚、衰败破落的过程,伯嚭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极端丑恶的角色。然而,奸人得志,昏庸当道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同时与当时的时代条件、用人制度、政治结构及管理监督体制等都有很大的关系。

    伯嚭怎么读

    【拼音】bó pǐ

    伯嚭(bó pǐ),春秋晚期人,原为晋国公族,姬姓。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,后“三郤”权倾朝野。公孙伯纠之子伯宗公忠体国,不满本家势力太大,被三郤诬陷致死,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,任楚国大夫。伯州犁生郤宛,又为楚国大夫,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,伯嚭逃难仕于吴,得到吴王宠信,屡有升迁,直至宰辅。伯嚭为人,好大喜功,贪财好色,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,内残忠臣,外通敌国,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,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,丧失有利时机,逐渐走向衰败。

    伯嚭怎么读?

    如下:

    拼音bó

    简体部首亻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7画

    繁体部首人部五笔WRG仓颉OHA郑码NNK

    四角26202结构左右电码0130区位1814

    统一码4F2F笔顺ノ丨ノ丨フ一一

    基本解释

    基本字义

    伯bó(ㄅㄛˊ)

    1、兄弟排行次序:伯仲(指兄弟的次第,喻事物不相上下)。

    2、父亲的哥哥:伯伯。伯父。伯母。

    3、对父辈戚友的尊称:老伯。世伯。

    越王为什么杀伯嚭

    伯嚭凶残地压榨越国,破坏越国百姓的生活。

    越国灭亡之后,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防止越国人暗中复辟,就安排自己信任的人伯嚭去管理越国。伯嚭其实成了名义上的越国统治者。

    伯嚭一方面替吴王管理越国,除了需要向皇宫缴纳的赋税兵役等之外,伯嚭还会搜刮大量的钱财为己所用。

    对于吴王来说,只要越国人按时给自己交税,服劳役等,也不会过分的去压榨越国人。

    但是伯嚭却不一样,伯嚭是不允许越国人成为跟吴国人一样的待遇的。

    勾践贿赂伯嚭,让伯嚭成为自己在吴王宫中的保命符。伯嚭对勾践有用,所以越国那些臣民,为了能够让勾践活命,自然会加倍的贿赂伯嚭。

    为了能够在吴王那里谋个一官半职,自然也离不开伯嚭的举荐。

    所以伯嚭对越国的压榨比吴王更加的凶残。

    扩展资料:

    伯嚭害贤祸国,国破被诛

    伯嚭,春秋晚期人,生于楚国贵族家庭。因躲避父难投奔吴国,在伍子胥的引荐下担任了吴国的太宰(大夫),与伍子胥一起共图国事。

    起初,由于他在吴国尚未站稳脚跟,与伍子胥同舟共济,出谋划策,为吴国出了不少力。但得志后,他利欲熏心,干起了祸国殃民的勾当。

    公元前494年,吴国和越国交战,越国眼看要灭亡了,越王勾践派文种贿赂伯嚭,送了大量金钱美女。

    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之后,就极力怂恿吴王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议和请求,使越国有了喘息的机会。

    越王到了吴国之后,伍子胥劝吴王杀掉勾践,以绝后患,伯嚭极力袒护勾践,使吴王打消了杀掉越王的念头。

    羽翼渐丰的伯嚭望恩负义,开始残害伍子胥。尤其是吴王得了美女西施后,大动土木,修建了姑苏台,日夜与西施等美人享乐。伍子胥看出了越国的意图,苦苦相劝,令吴王十分反感。

    公元前484年,吴王想出兵攻打齐国,伍子胥不同意,并陈述了利害,吴王非但不听,却萌生了要杀掉伍子胥的念头。

    伯嚭落井下石,使出借刀杀人之计,想除掉伍子胥,但没有得逞。伯嚭并不甘心,又编造谎言,陷害伍子胥,最终使伍子胥自杀而死。

    公元前482年,也就是伍子胥死后的第三年,越国趁机攻打吴国,几乎使吴国灭亡。公元前478年,越国再次攻打吴国,吴军大败。

    公元前473年冬,越军攻破吴都姑苏,吴王夫差自杀。伯嚭以为自己对越国有功,竟厚颜无耻地向勾践请功。

    没想到,勾践对他早已深恶痛绝,遂命武士将伯嚭斩首,并灭了他的全家。祸国殃民的奸臣最终落了个可耻的下场。

    参考资料:搜狐网-揭秘: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奸臣的最终结局

    伯駓是谁个?(详细介绍)

    简介 伯嚭,春秋晚期人,原为晋国公族,姬姓。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,后“三郤”权倾朝野。公孙伯纠之子伯宗公忠体国,不满本家势力太大,被三郤诬陷致死,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,任楚国大夫。伯州犁生郤宛,又为楚国大夫,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,伯嚭逃难仕于吴,得到吴王宠信,屡有升迁,直至宰辅。伯嚭为人,好大喜功,贪财好色,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,内残忠臣,外通敌国,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,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,丧失有利时机,逐渐走向衰败。而一度挣扎在亡国边缘的越王勾践却“卧薪尝胆”,终于在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的励精图治中东山再起,一举灭吴,史称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。在这场戏剧性的历史较量中,伯嚭是一个举足轻重、至为关键却又极不光彩的人物。 避难投吴 复仇伐楚 伯嚭本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。父亲郤宛,是楚王左尹,他为人耿直,贤明有能,深受百姓爱戴,因此受到了少傅费无忌的忌恨进谗,被贪得无餍的楚令尹(国相)子常所杀,并株连全族。 但伯嚭竟得侥幸逃离。他听说另一位遭楚迫害的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,便立即赶来投奔。伍子胥(?——公元前484年),也出身于楚国贵族之家,其父伍奢曾为楚平王的太子建当太傅(即辅导太子的官)。后来,因为奸臣费无极诬陷他和太子建策划谋反,楚平王怒而囚伍奢,并派人追杀太子建。太子建闻讯逃往宋国。楚平王又听从费无极的谗言,令伍奢召回两个儿子伍尚、伍员(子胥),以便一网打尽。伍尚忠厚尽孝,应召自首。子胥则逃离楚国,以图报仇。经过许多周折,子胥终于出昭关而至吴,受到吴国公子光信任,子胥向公子光推荐勇士专诸,为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,公子光于是自立为吴王,即为阖闾(公元前514年一前496年在位)。此后子胥便被聘为行人(官名,掌管朝觐、聘问、出使等事务),参予国政。 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,但是因为遭遇相似,同病相怜,就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。吴王阖闾高兴地接见了这位满怀深仇大恨的青年。在盛大的宫宴上,吴王若有所思地询问伯嚭:“寡人之国僻远,东滨于海侧。闻说你父亲遭费无极谗害,被楚相暴怒攻杀。而今你不以吾国僻远,投奔来此,将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呢?”伯嚭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:“我不过是楚之一介亡虏。先人无罪,横被暴诛。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,所以不远千里,归命大王。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的,万死不辞!”吴王听罢颇为伤叹。 当时陪宴在场的吴大夫被离,却对伯嚭很不放心,轻声询问伍子胥说:“您以为伯嚭可以信任吗?”伍子胥坦然以答:“我与伯嚭有相同的怨仇。您没听过《河上歌》所唱的‘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’么?就好比惊飞的鸟儿,追逐着聚集到一块,有什么可奇怪的呢?……胡马望北风而立,越燕向南日而熙,谁能不爱其所近,而不悲其所思呢?”被离则不以为然地摇摇头,提醒子胥道:“您只见其表,不见其内。我看伯嚭为人,鹰视虎步,本性贪佞,专功而擅杀。如果重用他,恐怕您日后定会受到牵累。”伍子胥不以为然。最后在伍子胥的大力举荐下,阖闾收留了伯嚭,任伯嚭为大夫,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图谋国事。 而此时的伍子胥却没有料到被离的话会在日后应验。正是眼前这位穷途末路的伯嚭,时过三十年后,真就贪赃擅权,像费无极谗害他父亲一样,将苦苦撑持吴国大局的他,残害致死! 当然,此刻的伯嚭,实在还没有在吴国站稳脚跟,也谈不到怀有多大的贪欲。他亡命异国,家仇未报。心中翻腾着的,还只是如何仰仗吴国之力,出师伐楚,以一雪父死、族灭之辱。所以对伍子胥不仅恭敬相从,而且同舟共济、出谋划策,朝夕为训练吴师尽力,配合得倒也十分默契。 公元前506年,吴王阖闾应子胥、伯嚭复仇伐楚的请求,重用孙武为大将,子胥、伯嚭为副将,大举攻楚。吴军溯淮而上,五战五捷,攻入楚国都城郢都(今湖北江陵),“烧高府之粟,破九龙之钟,鞭荆平王之墓,舍昭王之宫。”楚昭王仓皇逃奔随地(今湖北随州)。这一役,几乎使堂堂楚国陷入绝境,不得不迁都于鄀(今湖北钟祥西北)以避其逼。吴之声威,由此远震中原诸国。 楚国势危时,楚臣申包胥“走秦告急,求救于秦。秦不许,包胥立于秦庭,昼夜哭,七日七夜,不绝其声”。秦哀公大受感动,便派兵车五百乘,救楚击吴,六月间,在稷地(今河南省桐柏县境)打败了吴兵。 孙武、伍子胥审时度势,看到秦楚联合,吴军不利,便劝吴王以退为进,与秦通好。伯嚭却贪功恃大,自告奋勇地请战:“我军自离开东吴,一路势如破竹,锐不可当。如今一遇秦兵,就令班师,未免太胆怯了。臣愿甘当军令,领兵一万,定能杀得秦兵片甲不回。”阖闾赞赏他的勇气,就令他领兵出战。伯嚭率军直驰入敌阵中,结果被一截为三,首尾无法照应。伯嚭大惊,左冲右突,却不得脱。幸亏子胥领兵来救,将他从围困中解救出来。相传孙武曾恼恨伯嚭刚愎自用,便对子胥说:“伯嚭为人,矜功自任,以后必为吴国祸患,不如乘此兵败,以军令斩之。”子胥却念及伯嚭也是想为国效力,而且在伐楚战役中建有巨功,便奏请吴王赦免了伯韶的丧师之罪。 贪佞为已 受贿通越 当吴王阖闾伐楚入郢之际,他的一个潜在对手越国,则乘吴国后方空虚的良机,发动了“伐吴”战役。历史由此翻到了“吴越之争”的新的一页。 公元前496年,吴王阖闾因为攻楚时相邻的越国常来袭击骚扰,心中恼怒,便下令伐越。越王勾践迎击,双方在欈李(今浙江嘉兴西南)爆发了一场著名决战。勾践先以敢死之士冲击吴军,又以“罪人之行”在阵前“自刭”激励士气,乘势大破吴军。越将灵姑浮以戈击吴王阖闾,伤其大脚趾。阖闾退师,死于离檇李七里之遥的陉地。他的儿子夫差继立为王,任命伯嚭为太宰。太宰,掌管王家内外事务,因为与王室联系紧密,所以很有权势,易受宠信。夫差为报父仇,大力整饬军旅,积极备战。并且派人朝夕立于庭门,每逢夫差出入,就向他发问:“夫差!你忘记越王的杀父之仇了么?”夫差即大声回答:“呵,我怎么敢忘记!” 公元前494年,吴王夫差见时机成熟,就调遣了全国的军队,以子胥为大将,伯嚭为副将,取太湖水道攻打越国,双方激战于夫椒(今江苏太湖中洞庭西山)。吴军耻丧先王,誓死图报,夫差更是亲立船头,秉袍击鼓,全军勇气倍增。恰好北风大起,波涛汹涌,吴军大舰顺流扬帆而下,俱用强弓劲弩,箭如飞蝗。越兵迎风,无法抵敌,大败而走。逼得越王勾践仅以五千甲兵固守会稽山(今浙江绍兴)。越之危亡已系于一发。 勾践在万般无奈之中,只能卷甲求和。他派了一位娴于辞令的大夫文种作全权代表,入吴求和,“膝行顿首”而告吴王:“大王您的亡臣勾践,派在下文种转告您之执事:倘能允许讲和,勾践请为您之下臣,妻子作您之下妾。”吴王夫差正在洋洋得意之中,很想就此答应了事。不料侍立一旁的伍子胥却站了出来:“大王!这次打败越师,乃是上天要把越土赐予我吴国呵!千万不可答应讲和!”夫差被伍子胥一语点醒,登时沉下脸来。求和谈判陷入难以缓解之僵局,文种只好还报勾践。 越玉勾践得知求和不成,当即明告臣下,先杀自己妻、子,再烧毁王宫宝器,然后与吴师拼命、“触战以死”!在这危急关头,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谋:“吴国太宰伯嚭,贪财好色,忌功嫉能,与子胥同朝却志趣不合。吴王敬畏子胥而亲信伯嚭。若能私下以财色结其欢心,使其言于吴王,则和议事成。” 勾践一听不错,立刻派人在内宫挑选美女八名,连同白璧二十双,黄金千镒,让文种暗中登门拜见伯嚭。伯嚭起初听说文种求见,并没在意。可是当他的随从禀告他说文种是携重礼而来时,立即下令召见。等文种进到营中,伯嚭又“倨坐以对”,神色傲慢。文种跪着致词道:“寡君勾践,年幼无知,开罪吴王,如今愿作吴臣,又恐吴王不受,故遣文种来拜见太宰,望太宰能在吴王面前美言。”说着,将礼单呈上。 此刻的伯嚭,经过二十年之苦心经营,早已不是当年那位志在复仇而勤于国事的规矩大夫了。他官至大宰,成为“天官之长”,权势之显赫已无以复加。作为先王阖闾的托孤大臣,他也完全可以把骄横而缺少心机的吴王夫差,玩弄于股掌之上。现在唯一不能令他满足的,便只有对财货的贪求和年轻美貌女子的馋涎了。当文种将一大批金光闪闪的宝器堆在他面前,再把八位花枝招展的美女唤上堂来时,伯嚭那鹰隼般贪锐的目光里,顿时溢满了痴迷、淫邪的喜色。 伯嚭虽然内心欢喜,外表却又假装正经道:“越国旦暮且破,越国所有的财富还怕不全归属吴国吗?你们仅仅用这点礼物,休想收买我。”文种明白他贪心不足,便以攻为守道:“越兵虽败,但还存有几千精兵,仍可力战,即使战败,越国也会焚烧库藏,君臣投奔楚国,吴国又能得到什么呢?即使吴国得到越国的财富,大半也会收入王宫,太宰又能得到什么呢?”接着,文种又点明议和后对伯嚭的好处:“若和议事成,越王并非委身于吴王,而是委身于太宰。那么越国所有贡献,都先经过太宰,再进入王宫,那太宰就可独揽越国的财富了。一席话说得伯嚭心满意足,于是以宾主之礼待文种。 世上从来就没有不求回报的贿赂。不过,以如此露骨的形式,诱使对方出卖国家刮益,帮助其大敌度过厄难的贿赂,恐怕就不太多见了。稍有良知的人,都不会接受这样一桩卖国通敌的肮脏交易。伯嚭身为吴之太宰,岂能不明此中利害!然而,他毕竟太贪婪了--而贪婪,则是可以淹没人性中仅剩的任何一点良知的。 第二天一早文种再次拜见吴王夫差。“愿大王赦勾践之罪,则尽入其宝器、倘若您不肯赦越,勾践将尽杀其妻、子,焚毁其宝器,率五千将卒与您拼命!”口气之强硬,似乎比第一次求和更有过之。伍子胥当即出谏;“夫吴之与越,世仇之敌国也!三江环之,民无所移。有吴则无越,有越则无吴,将不可改变这种状况。勾践贤明,文种、范蠡更是良臣。倘若让其求和而返回,将留无穷后患。今不灭越,悔将无及!”反对和解的态度,依然激烈而不可更改。 但正在僵持不下之际,太宰伯嚭却一反当初之沉默,出来帮文种说话了;“我听说古代讨伐敌国的,也不过迫使敌国臣服而已。现在越国已经臣服,我们还有什么可苛求的呢?” 就这样一句话,扭转了吴越和谈的僵局。吴王夫差本就志骄气傲 ,不把越王勾践放在眼里。听了伯嚭冠冕堂皇的大道理,当即拍案定局,答应越王求和,把围困会稽的大军撤离而去。 骄横的吴王夫差当然不明白;大凡出卖国家利益的卑鄙行当,往往是以最冠冕堂皇的言辞为掩饰的。他于是受了伯嚭的迷惑,放过了本可消灭的可怕敌人。伍子胥则不同。他深谋远虑,早已洞察了此次放过越王勾践的危害。所以退朝以后,即愤愤地告诉臣僚:“越王得此缓解之机,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,必能卷土重来。二十年之后,我大吴之国,恐怕要化为一片荒沼了!”这也是一个惊人的预言。然而,伍子胥毕竟不知道,使这一幕求和谈判出现剧性逆转的,竟只是文种进献伯嚭的一批“宝器”和八位“美女”!

   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《「伯嚭」伯嚭为什么要杀伍子胥》之后,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?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,敬请关注本站,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。

    本文由“大海啊全是水”发布,不代表“问答百科”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kaxile.com/sh/82878.html


    联系我们

    在线咨询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    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